綜合閱讀(2015/03/20)

性別平等教育─告別性別刻板印象

李碧華/人間福報 民國99124日 第12家庭版

    「女兵體能勝男丁」,「車床女稱王,插花男封后」,這樣隱含性別刻板印象的新聞用語層出不窮,「女總統」、「女作家」、「女警花」及「女醫生」等這種稱謂也無處不在,似乎這幾種角色理當專屬男性,女性是來陪襯的。
    20095月,美國《商業週刊》「新兩性失衡」專題,封面上的小女孩兩眼炯然的直視眼前稚氣的小男孩,標題是:「幼稚園到研究所,男孩變成弱勢」,報導中提到,原本被形容成「被動、無助、需要保護」的女孩,學業上已一路領先,2000年拿到碩士學位女性是男性的1.4倍,到2009年已成長到1.5倍,在數學學科上,男女孩的差距也急速縮小。

女性崛起新勢力
  臺灣女力崛起的現象同樣令人驚奇。臺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指出,82%的民眾認為女性在職場上表現比男性好,70.8%則認為,未來二十年女性有可能會當選總統,女性逐漸攻占權力與財富的山頭,顯然成為新一波的全球趨勢。
  研究案例指出,多數男性習慣女性掌權後,性別就不再是問題,年輕新世代女性亦認為,職場中堪稱「女力」最佳代表人物,並非是擁有實權的「有決策權的主管」,而是「最能夠帶來創新與突破的人」。女強人不再是女力的唯一解釋,新世代女性對於「女力」的定義──強調發揮女性溫柔個性,更趨向於認同「發揮女性天賦,強調溝通能力與EQ」等特質,顯露出明顯的柔性認同,開始與過往男性價值認同的家長式領導產生分化。

性別平等從小奠基
  男性特質積極正向,而女性特質則偏向溫柔取向,性別定型造成了男女性在生活上的許多分工和隔離。  
   臺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林麗珊說,刻板印象中男性特質比女性特質積極正向,而女性特質則偏向溫柔取向,性別定型造成了男女性在生活上的許多分工和隔離。
  臺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馬蕙蘭也以受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肯定的設計師吳季剛玩芭比為例說明,這位耀眼新星的成功,其實是來自真誠面對自己的堅持,和母親一路的支持。
    吳季剛不只玩芭比娃娃,甚至比女同學更會打理裝扮自己的娃娃,這樣特別的孩子,在充滿性別刻板印象的社會裡,在父母、師長和同學眼中,就像是「異類」一般,幸好他得到家人支持。然而,成功的例子背後,有更多人不如吳季剛幸運,無法得到家人師長支持,終被壓抑隱沒。  

 告別「標籤化」現象

  馬蕙蘭認為,基本上,每個人的差異都是與生俱來,社會一般人根據不同性別發展出認知及行為模式,給予不同性別角色的期待,而形成僵化態度。「娘娘腔」或「男人婆」這些定義來自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有時甚至會壓抑個人本身的特質,影響未來的發展。
  教育讓男女有各自的形象,女性多愁善感、心思纖細;男性雄壯威武、剛毅不撓。這種角色期待幾乎一出生就被設定了。成長後,女性多選擇家庭主婦或是傳統的教師、護士、祕書等職業;而男性多以其成就如事業、職業、金錢來自我定位。不符合此性別定型的人,常會被視為「不正常」。
  從吳季剛的例子可以發現,擺脫性別刻板印象,我們更能專注於一個孩子的特質,幫助他發揮才華,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千萬別讓性別刻板印象成為扼殺孩子天分的幫凶。